申論素材積累:鄉村振興熱點話題(二)
申論的提升需要不斷積累,除了做題之外,各位考生還可以通過積累一些熱點話題為自己的文章寫作增添色彩。公考通(www.ssrtes.com)給大家帶來“鄉村振興熱點話題(二)”,希望備戰2022年公務員考試的考生們多多積累!
熱點五:脫貧攻堅
貧有百種,困有千樣。我們之所以能實現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的巨大成就,正是因為區分類別、靶向施策,堅持精準扶貧方略,實行一村一策、一戶一策、一人一策。從建設各類產業基地,到易地搬遷走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困境,再到通過定向招生、職教脫貧等傾斜政策推動職業教育培訓,開對“藥方子”是拔掉“窮根子”的關鍵所在。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要看到,脫貧地區產業搞起來了,但技術、資金、人才、市場等支撐還不強;有的脫貧戶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但收入水平仍然不高,遇到風險變故仍有可能返貧。鞏固脫貧成果,需要政策“扶上馬、送一程”。不久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大對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傾斜支持力度,抓緊完善和落實監測幫扶機制”。這既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應有之舉,也是接續推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
熱點六: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豐富鄉村文化生活,還能提振農村精氣神。在積極向上的文化生活中,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滿足,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也得到充分涵養和發揚。
當前,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持續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就能不斷提升農民精神風貌,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2018年7月,中央深改委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在試點的500個縣(市、區、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逐漸成為人們學習理論政策的學校、豐富文化生活的舞臺、倡導移風易俗的平臺,在加強思想政治引領、滿足人民群眾需求、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培育社會文明風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總書記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滋潤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村民口袋鼓起來,也要生活美起來,如此方能激發出創造更好未來的不竭干勁。
熱點七:種業發展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近年來,我國現代種業“芯片”不斷創新突破,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95%以上,實現“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為糧食連年豐收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撐。然而,我國種業發展基礎仍不牢固,加快推進種業振興十分緊迫。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必須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加快完善種業產業鏈,讓一粒粒好種子“長”出農民富裕富足的好日子。
打好種業翻身仗,自主創新是關鍵。一方面,農業種質資源是種業原始創新的物質基礎。全面摸清種質資源家底,開展種質資源全面普查保護,建設國際一流的國家農作物、畜禽和水產種質資源庫,是保護種子資源的必要舉措。另一方面,保護和利用必須“兩條腿走路”。從加強基礎性前沿性研究,啟動重點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到促進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所、金融機構等緊密對接,加快突破一批重大新品種,再到推動制種基地和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提升良種供應保障能力,讓種業插上科技翅膀,農業生產的“短板”就能早日變為“長項”。在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許多育種專家選擇到這里扎根,一待就是好多年。的確,僅從育種周期看,要培育一粒好種子,少則5到8年,多則10到20年,甚至要花更長時間。所以,種業振興是一項長期任務、系統工程,既急不得,也慢不得。
無論是打通品種選育、種子繁殖、推廣銷售等環節,還是促進產學研用結合,都需要從農業實際和種業規律出發,長遠謀劃,系統布局,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各地各部門應加大長期穩定支持力度,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同時建立全流程工作協調機制,協調解決實際困難,推進規劃審批、用地保障、人才激勵等政策落地見效。
熱點八:地標農產品
特色,成就農產品地標品牌。消費者對地標農產品青睞有加,也包含了對原產地的充分肯定。“地名+農產”模式的成功,得益于溫濕度、水質、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以及品種范圍、生產控制等人為因素的綜合作用。地標農產品,濃縮著一方山水的饋贈,凝結著一方農人的匠心,也為地方特色農產品保護與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優質,打造農產品地標名牌。地標農產品,不僅標注了地道風味,還與發展現代農業和區域特色農業一脈相承,確保了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益。這背后,離不開“農產品地理標志+企業+農戶”的模式推廣,通過統一品牌名稱、生產標準、質量監管、市場營銷等,實現產品質量集中強化,產業鏈條擴充增效,以及議價能力化零為整。地標農產品,帶動了特色產業,也造福了一方百姓。
機遇,擦亮農產品地標招牌。自2015年以來,我國已連續舉辦7屆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推介會。優秀農產品背靠區域“大品牌”,成就著自己的“小品牌”。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地標農產品也在“小品牌”建設中,挖掘傳統習慣、風俗風貌等文化價值,成長為代表一方的“名品牌”。今年3月1日起生效的中歐地理標志協定中,我國首批100個地理標志正式獲得歐盟保護。地標農產品這一天然的“國貨”,在獲得歐盟市場“入場券”后,也有望放眼更廣闊的全球市場,成為代表中國的新名片。
農產品地理標志公共標識中,日月輝映,在象征農業與環保的綠色之上,寓意豐收和成熟的橙色點綴其間。目前,我國已登記的地標農產品品種超過3400個。一件件“鄉字號”“土產品”,根植山川縱橫的多樣生態,成為一方水土最親切的代言。隨著更多地標農產品自熱土中捧出,向更遠處揚名,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鄉村振興圖景,未來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