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2024年山西公務員考試申論試題(市卷)
http://www.ssrtes.com 2024-11-01 15:21 來源:永岸公考
2024年山西公務員考試申論試題(市卷)在此發布。本套試卷來自考生回憶,由永岸公考整理。
2024年公務員多省聯考《申論》題(山西省市卷)(網友回憶版)
材料一
H市,一個因工業而興的城市。在這里,一個又一個的產業園區成為城市的引擎,創造財富與商機,催生了城市快速發展中數不清的奇跡。這些產業園區以它們獨特的魅力,吸引了很多人前來追逐夢想。但是,早年間的產業園區重招商引資,輕管理服務,強產業,弱配套,導致產業園區雖產值占地區比重高但公共服務投入不高,雖人口聚集但人氣難以集聚,雖歸屬城市但居民缺少歸屬感。這在“賺了錢就寄回家”的第一代進城務工人員那里“不是什么問題”,但在追求生活品質的新一代進城務工人員那里“都是問題”。為了解決產業園區遇到的這一難題,實現產業園區的持續發展,H市以南山工業園區為試點,推出了工業社區的治理模式,將居民社區治理理念嵌入產業園區,延伸政務服務內容和觸角,為企業和員工提供社區化服務。
“小社區也能完成大治理。”H市南山工業社區黨委書記老柯說,“黨建統領是‘定盤星’。”南山工業社區只有6名社區工作人員,而各類企業有500多家、員工近8萬名。南山工業社區在成立之初就建立了黨組織,書記主要推選優秀社區工作人員擔任。社區劃分成幾個網格,每個網格再進一步分成若干個微網格,微網格細化到企業甚至車間,是社區掌握基層信息的觸角,也是治理和服務的抓手。“大家的園區大家建,我們還推出了志愿服務菜單機制,吸引志愿者參與社區共建共治。”老柯說。交通引導、平安夜巡、家園美化……社區有服務需求“下單”,志愿者隊伍“接單”,有落戶、子女入學積分需要的職工“搶單”,服務對象搖身一變成為共同服務者,讓社區服務更加及時高效。如今,志愿者已成為了園區治理的重要參與力量。
“作為工業社區,我們的工作跟著經濟形勢走。”老柯原來在城市社區工作,剛到南山工業社區時,因不熟悉經濟差點鬧了笑話。后來老柯帶領社區工作人員不斷學習經濟知識,了解經濟形勢。如今,他和企業負責人對話時,已經可以侃侃而談,熟練地提到“資金鏈”“內循環”“供給側”等詞語,企業的態度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原來一聽到社區,總覺得跟企業無關;現在發現小社區有大本領。”某電子材料有限公司的張經理說。張經理的公司曾遇到如何加快上市的難題,沒想到社區專門組織了一場園區內科技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對接會,幫助其入選上市企業后備庫。“工業社區已經從簡單為職工衣食住行提供服務的配角,變成盤活園區資源、推動園區發展的主角之一。”張經理說,“有了他們暖心的幫助,我們這些做企業的感到放心。”去年,南山工業社區還牽頭建設電子平臺“供應鏈超市”,承擔起了供需信息播報、物流信息共享、降成本方案共通等功能。老柯最近就在忙兩件事,一是協調銀行,建立一個5億元規模的貸款資金池,緩解園區內企業資金壓力;二是聯系園區的售電公司,把百余家中小企業組織起來,共商如何降低用電成本。“‘供應鏈超市’以數字化賦能企業發展,搭建了園區內企業的信息共享平臺,推動園區內成百上千家企業建立起‘內循環最小單元’。”老柯說。
南山工業社區的職工文化活動中心不久前正式投入使用,寬敞的室外健身休閑區和多功能的室內教育休閑活動區解決了眾多企業職工活動空間少的問題。每天晚上,籃球場、健身房、圖書館、咖啡吧里,都有職工前來享受豐富的夜間生活。“在這里,不管是職工子女入學入園,還是年輕人交友婚戀、技能培訓,都有了充足的條件。”某公司的人事專員萬女士感慨,社區化的生產生活環境,成了企業招聘、留人的一大亮點,“職工們都安心在這里發展。”南山工業社區每年都舉辦“工匠學堂”“社區技校”等技能培訓。自從成為試點以來,南山工業社區的職工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市4.2個百分點。園區一家汽配有限公司的車間主任老何,參加技能培訓取得模具工程師證書之后,從一名普通技術工人逐漸成長為企業中層,收入也大幅提升,這讓他對未來越來越有信心。
按照H市委市政府的規劃,H市將總結推廣南山工業社區的試點經驗,全市的產業園區都將升級為配套完善、綠色智慧的工業社區,成為融產業園區、鄰里中心、創意中心為一體的城市新形態。“不能因為是產業園區就只關注生產方面,而忽視了生活方面的管理和服務,我們的發展就是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老柯說。
材料二
晚上7點,太陽的余熱還沒散去,晚霞將天空染成橘紅色。一天勞作結束,村民們搖著蒲扇,搬著馬扎,三步并作兩步往東山文化廣場涌去,想搶占個好位置。Y市地方戲劇團要來唱戲了,5天6場戲,比過年都熱鬧。
雖然今晚的劇目,大家已經表演過很多次,輕車熟路了,但劇團團長老項還是和大家一大早就開始排練。他對每部戲的演出都非常認真,“要對得起觀眾,也對得起自己”。這會兒,他正在后臺換裝,一層層戲服穿下來,還沒登臺,額頭上已經沁出一層汗。“三伏天唱戲就像蒸桑拿。不過每次演出,看著臺下滿滿的戲迷,哪怕再累也一下子渾身是勁。”他笑著說。晚上8點,好戲開場,慷慨激昂的唱腔讓人聽得過癮。兩個半小時的演出,臺下不時爆發出熱烈掌聲。
Y市是有名的“戲窩子”,這里的百姓愛聽戲,不少村子都有古戲臺。送戲下鄉加上商演,市地方戲劇團一年要演出500多場,其中95%在農村。“我們要把最好的劇目、最精彩的演出送到鄉間去,讓百姓在家門口就能聽到好戲。”老項說,地方戲劇團是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輕騎兵,傳承戲曲文化、服務群眾的文化需求是基層劇團的使命。不管酷暑三夏還是數九寒冬,不管是在劇院舞臺還是山間僻壤,劇團演出都不惜力氣、不打折扣。一年冬天,劇團演出的當日下了很大的雪,演員們穿著單衣,臺下只有十幾個觀眾,大家一樣認真唱到最后。多年下鄉演出,劇團與廣大戲迷結下深厚情誼。“每次下鄉,鄉親們總是高接遠送,不是親人勝似親人。”老項說。
曾有一段時間,戲曲市場受到沖擊,Y市地方戲劇團一場戲報價三五百元都沒人看。主要演員有的調走,有的停薪留職,戲都沒法排。后來,老項臨危受命,成為戲劇團團長。在Y市市政府的支持下,劇團招聘優秀演員,重新組建隊伍。在老項看來,好劇目是劇團生存發展的命根子,必須排好戲、出精品。劇團精心恢復、移植優秀傳統劇目,“繼承傳統戲,不能照葫蘆畫瓢,必須要讓觀眾看到新東西。”老項說,劇團對部分傳統戲的唱詞和情節進行了調整,讓觀眾覺得更有意思,“表演形式也融入了更多時尚元素,更符合年輕觀眾的口味了。”在改編《趙氏孤兒》時,劇團邀請了專業的燈光和舞美設計團隊,這在當時的市級團里還是獨一份。
今年55歲的劉大姐是一名資深戲迷,每逢市地方戲劇團來村里演出,她就帶著小板凳找個最靠前的位置坐下來,一直看到散場才依依不舍地離開。Y市地方戲劇團這幾年推出的一系列新作品讓她耳目一新,不僅唱腔動人,表演唯美,而且大都演的是身邊人,講的是身邊事,故事貼近生活,讓她覺得自己既是看戲人,也是戲中人。“我們把許多生活中的道理搬上舞臺,讓老百姓看的是戲、悟的是理,為新時代的精神文明建設添磚加瓦。”老項說。在新戲《雞毛蒜皮》中,兩戶人家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鬧矛盾,樸實機智的村民組長巧妙勸解,最終讓兩家人握手言和。戲演到哪里,就在哪里引起一連串會心的笑聲。有一次演出結束后,當地的司法助理跑到后臺對老項說:“這部戲編得太好了!這部戲演完,以后我們再去做工作,就會容易多了。”
憑借這些戲,劇團的市場逐漸打開,演出收入大幅增加,實現了以戲養戲,極大地改善了劇團的處境,提高了劇團的吸引力。很多年輕演員也在不斷的表演過程中得到成長。“文化的傳承與人才的培養息息相關。”老項說,“只有多推新人,劇團才能永葆活力。”小周現在是劇團的中堅力量。初中畢業后,小周考進藝校,他天生嗓子好,是唱戲的料,老項到藝校挑人,一下就選中了他。老項和劇團的老人精心調教小周,這些年,小周一路成長,獲得了不少榮譽。現在,Y市地方戲劇團平均年齡不到四十歲,年輕人逐漸挑起了大梁。“年輕人與年輕人更容易互相吸引。”老項發現,隨著劇團里年輕人增多,舞臺下年輕的觀眾多起來了,還有不少中小學生。每次演出,看著臺上臺下那么多年輕的面孔,老項就笑逐顏開:“地方戲要發展,不僅需要年輕演員,也需要年輕的觀眾啊!”
為了順應時代的數字化潮流,實現戲曲傳播的多元化,市地方戲劇團開通了網絡直播,還定期發布短視頻、推出直播訪談節目。這讓一些演員得到了鍛煉,學會了如何在網上表演,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粉絲。53歲的老孟便是一名忠實粉絲,老孟年輕時離家闖蕩,如今在網絡直播間聽家鄉的地方戲成為了他的精神依托,“地方戲就是我和家鄉的紐帶,它包含著家鄉獨特的地方文化,承載著人們的鄉愁。”前不久,外國學者伊恩到中國采風,老孟帶他看了一場Y市地方戲劇團的演出。“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地方戲,也是第一次在村子里看戲。這種體驗真是太特別了,真是令人著迷!”伊恩說。
材料三
2020年,W市開始試點推進庭院經濟,經過幾年努力,庭院經濟初顯蓬勃之勢。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脫貧地區有條件的農戶發展庭院經濟。為評估庭院經濟發展情況,進一步助力鄉村振興,W市農業農村局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期間,深入W市鄉村開展調研工作,以下是調研組成員小江的部分調研筆記內容。
·陳村。村民老陳因地制宜,把自家庭院重新裝修,在家里開起農家樂。
老陳:“我們這里是山區,風景好,而且山里的菜新鮮,地道,有特色,隔三岔五就有游客來山上游玩,順便品嘗我們的農家菜,都夸我們家的菜好。經常有客人提前打電話來,點名要吃我們家的燉雞。現在政府鼓勵發展庭院經濟,我這房前屋后都種了菜,加工出來就能變現錢,庭院經濟有賺頭!有點可惜的是,家里的地方還是太小了,客人一多就沒地方坐,種的菜也不夠招待,有時候單憑家里的幾口人也忙不過來。”
·郭家村。村黨支部書記老郭:“我們村算是找準了庭院經濟的發展方向,就是在自己庭院加工軟體沙發。現在我們村的軟體沙發加工業已初具規模,村民們逐漸走上了一條致富的道路。這都是因為我們有小章啊!他懂技術,也懂市場。”
小章:“我以前在沿海一家沙發公司上班,回家過年時,正遇上郭書記在宣傳庭院經濟,我在外很多年,也想回家發展,就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利用自家庭院干起軟體沙發的加工。現在,我們通過網絡把小庭院和大市場聯系起來,在多家電商平臺開設網店,也和直播帶貨的主播合作,每天訂單有一百多單。”
老郭:“我們村在自家庭院加工軟體沙發的農戶超過20家,不僅收益可觀,還帶動了近200名村民的就業。周邊村子的很多人紛紛前來取經學習,也準備從事沙發加工。”
小章:“其實我們的市場是受限的,因為沙發的工藝技術、設計理念和款式風格一直在變化,而我們與市場前沿有些脫節,產品始終稍顯滯后。很多人沒有技術,也不懂市場,一窩蜂來學做沙發,這未必是件好事。”
·趙村。這是一個有著300多年鐵編加工歷史的村莊,村里80%的人都有鐵編手藝,但一直以來,鐵編生產都是家庭作坊、自產自銷,這導致村子的鐵編產業一直走不出“庭院”。村黨支部書記老趙帶著鐵編加工戶代表到沿海發達地區考察學習。回來后,趙村成立了金屬制品產業合作社。合作社有人專門負責采購原材料和推廣產品,鐵編加工戶只需要按統一標準在自家庭院加工制作。
老趙:“我們之前太局限于傳統小農經濟的思想。要面向市場!市場需要什么,我們就生產什么。小作坊創造大產業,去年一年,我們村鐵編銷售額突破了兩億元。現在隨著規模不斷擴大,合作社的事情越來越多,資金往來也越來越復雜,我們沒有經營大企業的經驗,覺得還是很有壓力。”
·方溝村。村民小方通過網絡直播銷售花卉。這些花卉都是她在自家庭院里種的,品種雖然比較少,但都是市面上比較少見的。
小方:“我最喜歡的工作就是每天在自家小院直播推銷花卉。我的客戶主要是一些對新奇植物抱有好奇心的城市白領,她們一般不太在乎價格,主要看顏值。我還想擴大一些規模,但這些花卉成本很高,我的資金有限,經不起風險,后面再找機會吧。”除了直播花卉的品種、價格、種植注意事項外,小方還喜歡與她的觀眾分享綠植美化居室和庭院的心得:“庭院經濟很有看頭!院子閑著也是閑著,種上花卉,看著舒心,住著養心。”
·張店村。村黨支部夏書記聯系五戶不在村里居住的村民召開協商會,與他們協商將院子流轉給村里發展民宿。
夏書記:“院子流轉給村里發展民宿,我們把‘小’而‘散’的庭院打造出各自的特色,通過設計形成一個大旅館。這樣大家不僅獲得租金和分紅,還可以在民宿就業。”
村民老韓:“之前隔壁石條村老江家辦過民宿,開始紅火過一陣子,后來因為激烈的同質化競爭,老江只能通過壓低報價來吸引客戶,可是報價降低了,服務品質也跟著降低了,無法吸引客戶,最終陷入了惡性循環。”
村民老張:“我覺得我們村現在這樣子就很好,干干凈凈,又安靜,順其自然就行了。有的地方辦民宿,一下子迎來很多客人,吵吵嚷嚷,還帶來很多垃圾。”
由于大家意見不一,協商會最后沒有達成結果。“庭院經濟有奔頭,帶領大家走出‘庭院’,奔赴美好生活。周圍很多村都搞得紅紅火火,我們村沒有搞不好的道理。”夏書記會后說,“新思路帶來新發展,會使大家走上致富路。只要我們沿著黨和國家指引的方向不懈努力,就一定能把村里的庭院經濟搞起來。”
材料四
一大早,59歲的范大伯就把自家果園的梨運回家。家里,他的妻子正在分揀包裝,屋里包裝用的紙盒足有幾百個。在M縣焦洋鎮范家塘村,梨農家多是如此繁忙。范大伯家距離遠峰山不到200米。藍天白云下,湖闊山美、碧樹疊翠,村里的梨樹就在這樣的環境下茁壯生長。
上世紀九十年代,范家塘村開始對遠峰山的礦石進行挖掘開采。曾在礦山做機修工的范大伯記得,每次大風過后,莊稼都裹著一層灰,河里的魚蝦也不見了。2007年,礦山停止開采,留下裸露的山體。第二年,焦洋鎮開始引進蜜梨,推廣種植,果實品質卻不盡如人意。山體裸露、水土流失影響水源質量;在3月、4月授粉關鍵期,風裹挾著粉塵襲來,蜜梨坐果率大受影響;有時,果園還會遭受山體滑坡帶來的意外損失……多重因素下,產出的梨子顏色偏黃、色澤暗淡,平均每只重六七兩,口感一般,鮮有人問津。
轉變始于2014年。M縣統籌推進地質災害治理與生態修復、美麗鄉村建設。經過五年的整治,范家塘村水質達到II類水標準,全村綠化面積達85%以上。生態好了,梨子變漂亮了,但口感的進一步提升還得依賴于種植技術的改良。“我們這幾年堅持用有機種植改良土壤,以菜餅、豆粕等為肥料,不使用化肥,用生物方式滅蟲。”范大伯在果樹下養殖了7只雞、4只鴨、2只鵝,可以吃草吃蟲、提供新鮮禽蛋,糞肥還能增加土壤有機質。他算了一筆賬:兩畝梨樹產梨共8000多斤,按每斤6元的售價,年銷售5萬余元、純利潤4萬元左右。
現在,這里的梨子顏色翠綠、色澤鮮亮,每只1斤左右,水分充足,平均甜度12度以上。“生態變好了,梨子從喝臟水到喝清水、從吹灰塵風到曬陽光浴,自然一年比一年漂亮、好吃。”范大伯說。據統計,范家塘村蜜梨種植面積增加到600多畝,村里直接從事梨果產供銷的人數占比超過70%,從事與之相關產業的人數占比超過90%,僅梨果經紀人就有35名。村里的產業規模上來了,村民們得到實惠,溝通起來也更方便。“以往,我們跟村民講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村民們不理解,說生態好有什么用,又不能當飯吃。現在,我們一跟村民說要使用有機肥,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大家就都積極響應起來。關系融洽了,對鄉村治理、鄉風文明也有好處,村里要做點什么事情方便多了。”范家塘村黨總支范書記說。
“我們從蜜梨品種中打磨出了‘焦洋翠梨’生態品牌,主打好山好水出好梨的概念,現在連原產地的蜜梨也用上了這個品牌。”M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保護科周科長說。2021年8月,這個品牌獲批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在范家塘村的帶動下,全鎮梨果產業年產值已超過1億元,梨果業已發展為鎮里乃至縣里的重要特色產業之一。
2022年4月,全省首宗附帶“生態管養”土地在范家塘村出讓,由九農文旅公司拍下,該公司馮經理表示,這片生態管養地塊將保留當前的田園水系和生態植被,能為后期打造主題田野樂園節約上百萬元費用。“這次交易的最大亮點,就是把生態管養納入資源配置環節,賦予地塊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生態有價’。”范書記介紹,“很多公司來投資,就是看中了這里優越的生態環境,以及梨子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潛力。”
據介紹,范家塘村現有的醫療器械、化工機械等34家企業將在提檔升級后,整建制搬遷到位于焦洋鎮的省級高新技術園區。“到時村里將有更多生產用地轉化為生態、生活用地。”范書記說,騰退的300多畝土地,將與社會資本合作,用于拓展梨果種植,以及發展鰣魚養殖和清水蟹養殖等水產產業。鰣魚和清水蟹等對于水質要求較高,這將進一步倒逼當地保護生態環境,釋放更多生態紅利。
梨子成為范家塘村招商引資的招牌,每年也吸引著數萬游客前來。2023年4月梨花盛開的時候,焦洋鎮在范家塘村舉辦了為期三天的梨花節,前來欣賞梨花的游客如潮水般涌動。大家一邊徜徉在花海中,一邊品嘗著村里的特色美食,喜笑顏開,用手機留下了一個個美好的瞬間。
“從‘賣石頭’,到‘賣梨子’,再到‘賣生態’,如今,我們村是把彎走直,路越走越寬了。”范書記說,“梨樹,給范家塘帶來美,這種美應該是一種大美。它不僅是表面的綠意盎然,還應該是實實在在的、豐富多樣的、深沉久遠的、親切熟悉的、充滿希望的……讓人們因此愛上這個地方,樂于生活其中。”
問題一
H市擬在全市進一步推廣工業社區治理模式,請根據“給定資料1”,談談南山工業社區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鑒推廣。(20分)
要求:全面、準確、有條理,不超過350字。
問題二
“給定資料2”中畫線部分提到“每次下鄉,鄉親們總是高接遠送,不是親人勝似親人”。請根據“給定資料2”,談談是什么讓鄉親們對戲劇團產生了如此深厚的感情。(15分)
要求:分析全面,條理清晰,不超過300字。
問題三
請根據“給定資料3”,對W市在發展庭院經濟時遇到的問題進行梳理,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建議。(25分)
要求:
(1)問題梳理全面、準確、有條理;
(2)所提建議與問題相對應,具體明確、切實可行;
(3)不超過450字。
問題四
“給定資料4”中畫線部分提到“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又提到“生態有價”。既有價又無價的事物在現實中還有很多,請對此進行深入思考,參考給定資料,聯系實際,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觀點明確,見解深刻;
(2)內容全面,結構完整;
(3)思路清晰,語言流暢;
(4)總字數1000~1200字。
免費學習資源(關注可獲取最新開課信息)
